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专项工作深化改革专栏

守土尽责保发展 改革创新惠民生 ——赣州市国土资源局改革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19-01-07 05:01:00      来源: 赣州市国土资源局 王雪梅 廖丽玲  访问量:

保障昌赣客专、新能源汽车城、稀金谷、方特主题公园、瑞兴于试验区等重大产业和重点交通、能源项目的用地需求,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土地管理“三项试点”改革全国独有,在全省率先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试点和探索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新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为企业降低用地初始成本;

发放全国第一本林权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设立不动产登记责任险的地级市、全国第一个完成高速公路全域发证的地级市,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不动产专业档案馆,打造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赣州模式”,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

土地是民生之本,更是发展之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几十年的关心关爱下,赣州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职责定位,构建起精准服务、精准保障的国土资源供给新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国土资源保障落实机制,特别是2012年《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连续七年争取部省支持,成建制地出台支持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服务大局保障发展用地

昌赣客专、赣州黄金机场、稀金谷、方特主题公园……一个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为赣州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而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功落地,都与市国土资源局的用地保障密不可分。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每年均在4万亩以上,是省政府正常下达指标的23倍。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在自然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至2020年,全市增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42.98万亩,占全省增加总量的27.45%,居全省第一。重点项目应保尽保,全市供应土地4700多宗,面积26万多亩,实现土地收益720多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同时,市国土资源局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以生态保护目标为导向,完成了全市18个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更加精准地完善了优质耕地的布局,提前考虑项目周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用地。

从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条国省道到形成“三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立体式、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试水发展园区经济,到眼下“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全面推进……40年来,我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工业发展“满园春色”,而这都离不开市国土资源局几十年如一日的保驾护航。

节约集约探索发展新路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国土资源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思路、模式、制度和管理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节约集约、高效有序的土地利用之路。

先行先试,抢占先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和工矿废弃地利用被自然资源部列为“三项试点”,倾斜安排规划用地10.1万亩。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开展“三项试点”的地级市,试点工作在自然资源部的评估检查中排在全国第一。宁都、于都等8个县(市、区)增减挂节余指标实现省内交易,面积达4673亩,收益9.36亿元,所得收益全部用于精准扶贫。目前,赣州初步形成了以低丘缓坡荒滩和工矿废弃地支撑各类项目建设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新路。

过去,资源使用往往“宽打宽算”,资源利用和发展方式粗放。而“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试点,旨在通过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项目准入和批后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等六大机制,通过对用地5亩以上的工业企业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建立“正向激励、反向倒逼”资源要素差别化管理机制,促使企业“高进低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宋城壹号”“赣坊1969”两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是章贡区利用老城区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空闲工业用地得到再利用。这是我市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土地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探索“空间换地”“腾笼换鸟”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方式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通过章贡区低效用地再利用和赣州经开区低效用地清理试点,围绕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工作,探索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经验和模式。

20161020,全省首宗工业用地“先租后让”试点在赣州综合保税区顺利成交,拉开了我市工业用地供地新模式的序幕。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新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最多可为企业节省98%的用地初始成本,形成了适宜赣州经济发展的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径。目前,全市已办理281886.42亩土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为企业降低用地初始投资成本1.15亿元,达到企业和政府“双赢”的目的。

盘活存量,控制增量。我市早在2016年就创新思路,提出持续3年重点推动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工作,推出了“十个一”的处置措施。2018年以来,累计消化2008-2017年度批而未用土地6.3万亩,消化周期由年初的5.3年降至3.5年,阶段性成果显著。

此外,我市开展赣州、龙南、瑞金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赣州高新区、赣州综合保税区、15个省级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32万亩。

创新改革激活发展动能

201531,崇义县69岁林农林仁群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书》,成为中国不动产登记改革的见证者。

敢为人先,打造模式。我市只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职责机构整合和正式发证。2015624日,赣州市不动产登记局挂牌;201583日,不动产登记中心挂牌。我市坚持“统一登记、便捷高效、保护权益、服务群众”的宗旨,狠抓素质树形象、深化改革求高效、创新举措促服务,打造了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赣州模式”。2015年至2018年共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45.4471万件,其中首次登记12.2115万件,转移登记13.9973万件,抵押登记15.3463万件,查解封登记2.8176万件,其他登记1.0743万件,信息查询268万件,为社会各界融资781亿元。

改革带给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针对群众办理二手房交易登记“办事慢”“办事堵”的问题,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联合房产交易、税务等部门实施不动产交易、纳税、登记“一窗办”改革,实现二手房交易登记业务“135”分类限时办结,在全省率先实现1个工作日出证的目标。即持有不动产权证书进行二手房交易的登记业务1个工作日办结(继承、遗赠、赠与除外)、涉及补交土地出让金及补录土地信息、平面户型图的登记业务3个工作日办结、历史遗留及疑难问题登记业务5个工作日办结。此外,群众在一个大厅、一个窗口、排一次队、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办理多部门业务,业务受理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压缩到现在的30分钟,群众办事负担大大减轻。

盘活“沉睡”资产,资产变资本。我市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该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181225日,全市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调查测量292.48万幢;宗地、房屋界线等空间数据入库251.12万幢,地籍、房屋属性表格等属性数据入库259.92万幢,身份证、权源材料、分层分户图等其他资料入库176.46万幢。会昌县、石城县等已累计颁发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12214本。为开展农房抵押贷款试点,会昌县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5.1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盘活了农民的“沉睡”资本,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波助力。

辛勤耕耘硕果丰。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局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市,并且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和市本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等7项部省级荣誉称号;荣获2015年度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考核优秀领导班子、2015年度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先进单位、2015年度全省国土资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16年度全省国土资源绩效管理工作优秀单位等10项省厅级荣誉称号,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度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而且连续两年获得赣州市文明单位、连续三年获得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及平安赣州建设先进单位等35项市级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进新时代,市国土资源局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为赣州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