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悟思想 实干笃行强担当
奋力书写赣州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时代答卷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资源工作进行的深邃思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赣州市自然资源系统将把学习《论述摘编》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充分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扎实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不断推动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在推进现代化赣州建设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规划引领的信心决心,绘就支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空间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赣州市级和15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面获批,“一核引领、两谷育田、三脉筑屏”的规划蓝图正式形成,规划体系完成系统性重构,全市同步开启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我们将牢牢把握赣州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坚决维护“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严肃性,以规划引领、规划探索、规划赋能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实施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好市辖区分区规划编制,完成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交通、教育、卫生等各领域空间需求。主动适应“存量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需要,探索分层分类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管控方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激发城市活力。做实做细重点发展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孕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严守资源安全的红线底线,坚决扛牢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我们充分认识到,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既是军令状、责任书,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2024年是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的“首考”之年,我们始终牢记耕地保护“国之大者”,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在打赢耕地保护这场硬仗上,全市上下抢时间抓整改,讲政治顾大局,以超常规举措超额完成耕地和永农流出整改任务,全市耕地总量连续四年实现净增加。但在稳住总量、提升质量、优化布局等方面仍需久久为功、接续发力。我们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强化耕地占补平衡改革衔接,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统筹做好市县两级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充分挖掘宜耕后备资源,加快推进耕地储备区划定,做到“应划尽划”。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和动态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压茬推进耕地整改恢复,确保不折不扣完成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提升矿政管理的质效实效,推动由矿业大市向矿业强市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赣州素有“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的美誉,承载着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管理的双重使命。2024年,我市找矿突破力度不减、成效显著,争取省级地勘基金项目18个,赣县夏湖探获超大型规模重稀土矿。省自然资源厅在赣州市挂牌出让矿权数占全省47%,绿色矿山总数及国家级矿山数量均位列全省首位。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做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宣传及贯彻落实,推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升矿产资源“三率”水平。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围绕稀土、钨、萤石等战略性、优势性矿种增储上产,实施“一矿一策”攻坚突破,加快推进地勘基金项目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实施,增强战略性矿产接续储备能力。全面开展矿权环境排查整治,严格规范矿山生产秩序,持续加强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把握改革发展的顺势大势,提升要素高效配置和精准保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赣州作为全省的人口大市和经济大市,主动扛起“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2024年供应各类国有建设用地5.01万亩,为全省之最,一批重大项目用地得到充分保障,21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存量土地“三项处置”任务全面完成,有效衔接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我们将继续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配置机制,推动土地要素向“1269”“十百千万”“7510”等重大战略、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集聚。深入推进“节地增效”行动,加快消化处置存量土地,探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新增工业用地实施“标准地”供地,不断提升土地亩均产出效益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用地审批服务,稳妥推进授权和承接省管建设用地审批权工作,完善配套审批监管机制,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坚持“优地优供”总体思路,以更大力度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厚植绿色发展的底色成色,倾力打造“两山”转化赣州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赣州的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是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打好废弃矿山复绿攻坚战,全市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面积约11万亩,完成率达99%。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两山”转化赣州样板,于都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第二批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支持和鼓励政策性银行、绿色基金等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运行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
树牢“两个至上”的理念信念,全面提高地灾综合防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作出重要指示。我们紧紧把握赣州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多发易发的风险特点,持续加强基础支撑、技术指导和源头治理,全力督促14个中央特别国债地灾防治项目和28个部、省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在全省率先开展地灾“防患点+隐患区”双控试点,全面完成622处新建及改建监测台站建设任务,2024年全市15起避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并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典型案例。下一步,我们将主动打好地灾综合防治阵地战,做实做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临灾转移避险等工作。深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改革,推进基层防灾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积极开展地灾防治科普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培训演练,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