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纪实
今年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不断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2021年至2023年,全市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赣州力量。
牢记“国之大者”织牢织密耕保“大网”
粮安天下,耕保为先。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强化全市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并压实县(市、区)党委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严格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将落实耕地保护纳入县(市、区)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机制,守住耕地红线。我市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先后出台《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综合施策解决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推动土地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通知》《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并加强实施管控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夯实全市耕地保护监管基础,为今后一段时期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2023年3月1日,《赣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施行,明确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等情形,进一步补齐农村建房管理的制度短板。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打好耕地保护“组合拳”。瑞金市在全省先行先试全面实施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为全省耕地保护工作提供“赣州经验”;信丰县、章贡区、石城县、兴国县等地出台《违法用地问责办法》,坚决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信丰县聘请土地信息员,建立健全动态巡查制度,扎牢耕地保护“篱笆”;兴国县、信丰县创新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与乡镇干部绩效评价直接挂钩。
寸土必惜,拓宽补充耕地来源。我市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确保全市建设占用耕地保质保量补充到位。近三年来,全市完成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新增耕地面积2.69万亩,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目标。
会昌县、全南县的2个补充耕地项目获评2022年全省补充耕地示范项目,信丰县、于都县、会昌县的3个补充耕地项目获评2023年全省补充耕地示范项目……我市着力打造一批补充耕地示范项目,推动补充耕地高质量建设。同时,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全力推进耕地流出问题排查工作,采取专题部署、每日通报、下沉督导等多种方式,层层传导整改责任,全市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
协调联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我市压实部门共同责任,建立重大问题会商机制。市自然资源局履行牵头部门责任,发改、交通、水利、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落实行业主管责任,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及时解决整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同时,压实乡镇属地责任,建立乡镇领导驻村、包片负责制度,并按照“属地管理、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压实镇、村耕地动态巡查和整改责任,及时发现、制止、报告、处理违法占用、破坏耕地和将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行为。
此外,我市持续改进监测监管技术,逐步推进耕地监管全覆盖,借助通信铁塔搭建高空瞭望系统(自然资源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并利用无人机覆盖监测空白,实现“人防”与“技防”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套“主动发现、智能分析、自动预警、及时响应”的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数字化应用体系。
创新节地做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是根本之策。
节约集约,机制保障。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创新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试点的工作意见》《赣州市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全市工业标准厂房用地试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供应的指导意见》《赣州市“节地增效”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在规范管理、制度创新、长效机制等方面狠抓节约集约用地。今年,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建立赣州市节地增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促进全市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消化存量,激活闲置土地。我市高位推动“节地增效”行动,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快推进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处置。围绕“加快征拆动工一批、标准厂房建设一批、强化服务开工一批”等“十一个一批”处置措施,对存量土地消化处置实行挂图作战,不留余地挖掘存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能力。同时,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报批与消化存量相挂钩的“增存挂钩”制度,2022年至2023年,全市存量消化处置工作成效明显,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评中节约集约用地指标考核均位列全省第一,累计供应批而未供土地8.1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0.9万亩、消化批而未用土地9.32万亩,消化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先行先试,成效明显。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试点,实施按“标”供地,政府按“标”出让,企业“承诺制”报建,在节约用地的同时缩短审批时间,将项目开工时间由180天以上大幅度压缩至60天以内。2020年至2022年,全市通过“标准地”方式供应工业用地627宗3.77万亩,工业“标准地”宗数、面积、占比逐年增加。2023年以来,全市开发区(园区)管辖范围内累计供应245宗工业用地,面积1.36万亩。
“腾笼换鸟”,“腾”出新天地。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土地资源循环利用,落实“空间换地”“腾笼换鸟”等方式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章贡区有效利用老城区旧厂房,探索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办了“宋城壹号”“赣纺1969”两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蓉江新区云创智谷双创园、516双创产业园,均是空闲工业用地得到再利用,老工厂续写新“芳华”。
向地上向地下“挖潜”,用好每一寸土地。我市坚持向空中要高度,向地上要密度,向地下要深度,出台《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进一步优化新上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限高等规划指标,鼓励各地根据产业布局和实际情况,将重点发展产业门类容积率指标提高33%至88%,其他产业门类提高20%至50%。如今,我市园区亩均投资强度得到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承载力进一步提高。